宜兴为什么叫“阳羡”,紫砂与宜兴是什么关系?

大超

“陶的古都、茶的绿洲、竹的海洋、洞的世界”,这四句话经常被用来概括宜兴的特点。正如景德镇是中国的“瓷都”一样, 宜兴被称为中国的“陶都”。

质朴古雅、独树一帜的紫砂,釉彩醇厚、胎质坚韧的均陶,浑厚别致、苍翠欲滴的青瓷,形美质坚、新颖大方的精陶和色彩明快、朴实耐用的美彩陶被誉为陶都的“五朵金花”。

QQ截图20210811083035.jpg

2006年5月,位列“五朵金花”之首的“宜兴紫砂”(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)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因此,“紫砂”就变成了宜兴的名片,当然也是宜兴的骄傲!

宜兴的历史

宜兴,最早叫“荆溪”,西周时隶属于吴国;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以后,就把宜兴收到越国;后来楚威王把越国灭了,宜兴都变成楚国的了,改称“荆邑”。秦始皇统一中国(公元前221年)后,废分封,设郡县,把“荆邑”改为“阳羡县”。 因此,宜兴的建城史已有2200多年了,也算是古城了!

西晋时,阳羡有个名将叫“周处”,“周处除三害”的故事在宜兴广为流传,曾被收入语文课本,周处也被后世尊为“阳羡第一人物”。他的长子叫“周玘”,三兴义兵,三定江南,维护了西晋王朝的统治。 晋怀帝为表彰其功,设置“义兴郡”,下辖阳羡、国山、临津等六县。

隋开皇九年时,废义兴郡,将国山、临津二县并入阳羡,改名为“义兴县”。

由于宋太宗(赵光义)的名字中有个“义”字,在太平兴国元年(公元976年), 因避讳就把“义”改为“宜”,遂称为“宜兴县”。至今,“宜兴”这个称谓已使用了1000多年。

阳羡的来历

上面这段历史很多宜兴人会知道个大概,但对于“阳羡”这个宜兴古称的来历,知道的就不多了吧?现在宜兴市里还有许多地方在用阳羡这个名称呢!例如宜兴的著名绿茶叫“阳羡”雪芽, 宜兴城里有“阳羡”路,还有“阳羡”新村,龙背山森林公园的正门叫“阳羡”门等等。

秦王嬴政在灭楚之后为了消除百姓对楚国的怀念之情,就须改掉“荆邑”的称谓,因为“荆”、“楚”同义。《宜荆县志》记载:“盖荆溪之阴多山,其阳衍沃。”山南水北谓之“阳”,山北水南谓之“阴”, 这句古文的意思就是:荆溪之南(即宜兴南部)是多山地带,荆溪之北是肥美平坦的田野。在“重农”思想的主导下,就取后半句统指宜兴了。古文的“衍”与“羡”,义相通, 音也相同(不妨用宜兴方言来念一念这两个字),这就是“阳羡”名称的来历了。

这是正解。但在某些宽松的场合,有一种调侃的说法:“阳羡”,就是太阳底下令人羡慕的地方。结合近年来宜兴成为了“宜居城市”的荣耀,这种“歪解”也不失为一种妙解啊!

有问题可在下方评论留言,或关注“大超小志”微信公众号留言。

标签: 紫砂知识

留言评论

如需留言或评论,请在微信中打开此页面。